心理健康 当前位置:首页  心理健康

我校首次成功开展 “巴林特小组”主题活动

发布时间:2017-06-20 点击次数:295 发布人:汪继存

    为减轻辅导员工作压力、增加工作满意度、提升幸福感,6月15日下午,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2015教室,学生处和人文与管理学院联合开展“巴林特小组”主题活动。活动由《“巴林特小组”在辅导员职业压力管理中的应用》主题讲座和体验活动两部分组成。此次活动由持有国家级“巴林特小组”心理咨询技术证书的杭荣华教授担纲。人文管理学院领导、学校专兼职辅导员、心理教研室教师和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等共70余人聆听了讲座。活动第一部分的讲座由学生处副处长张琪琪主持。
    人文与管理学院胡鸿院长首先向参加活动的各位师生表示欢迎,向辛勤工作在一线的辅导员表示感谢。胡鸿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其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关乎学生的现在和将来的发展,承载着学生成长成才的责任和使命,也存在着诸多方面工作的心理压力。人文与管理学院将利用心理学科优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基地和心理健康与促进创新团队等平台,多措并举地致力于引导辅导员减轻消极情绪、激发积极心态,主动服务辅导员并当好“娘家人”。期望辅导员与心理教研室教师加强联动,注重工作思考、加强心理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和实际应用研究,不断提升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营造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杭荣华在讲座中介绍了“巴林特小组”的目标、特点、开展流程以及在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她指出,辅导员参加巴林特小组,可以帮助自我放松,减轻“职业倦怠”,并从中发现新的视角,形成分析型思维方式,能够自如地处理好目前复杂的各种关系,尤其是师生关系,增加工作满意度,提升幸福感。

讲座后,杭荣华邀请部分辅导员进行了巴林特小组的体验活动。一位辅导员分享了自己在解决一名实习学生遇到问题时的经历和体会。在杭教授的引导下,组员们在脑海中清晰地还原现场,将自己想象成故事场景中的不同人物角色,从不同的角度交流想法、情绪和联想,并通过“雕塑”的构建,再度审视故事中被忽略的问题,呈现出新的观点。提供案例的辅导员也引发了新的感受和思考。
    参加本次讲座和体验活动后,大家纷纷感受到,通过倾诉交流释放了职业压力,通过倾听与换位思考重新审视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今后,将进一步做到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融合,不断减轻负性情绪、激发积极心态。
    “巴林特小组”是由匈牙利精神分析大师巴林特创立的一种聚焦于医患关系的病例讨论形式,集中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模式,现成为一种心理体验和心理治疗技术。它由医生或其他职业人组员提供亲身经历的人与人关系的案例,其他成员通过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帮助医生或其他人更好地理解服务对象,理解自己在工作关系中的作用,同时帮助案例提供者获得成员理解和支持,减少医生或其他职业人的职业耗竭,摆脱职业倦怠,提升幸福感。目前“巴林特小组”心理治疗技术在我国“北上广”大医院及学校开展。

杭荣华教授讲座

开展巴林特小组体验活动(一)

开展巴林特小组体验活动(二)


杨积芳/文、摄  李军华、胡鸿、张卉/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