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
思政教育 当前位置:首页  思政教育

2010安徽省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先进事迹材料

发布时间:2011-03-14 点击次数:1276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在平凡中追求卓越,在育人中实现价值
            ——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辅导员钟小要事迹材料
“您是我大学的第一位老师,感谢您的教诲”,“您感动了我,改变了我,你永远都是我的老师”。2011年元旦期间,钟小要如以往一样手机短信都会爆满,开心地收阅和回复着一条条来自在校学生和已毕业学生的祝福短信,收获着感动和幸福。钟小要感慨地说:“正是这份幸福的感觉伴随我走过了8年时光,使我深知这份平凡工作的神圣和无上价值,使我有信心不断的追求卓越。”
一、用爱诠释,心灵守望,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
 2003年7月,钟小要从合肥工业大学毕业后,由于对学生工作的热爱,留校成为一名辅导员并始终坚持第一线从事学生工作,已耕耘了八个春秋。担任了03级、06级、07级、08级辅导员,院团委书记,党支部书记,院发展辅导中心副主任,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兼职咨询师,心理健康教育课主讲教师等职。
“什么样的辅导员带出什么样的学生”,钟小要一直把这句话作为自己工作的动力和座右铭,将“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热爱学生、以身作则”视为自己工作的立足之本。他的QQ、博客、BBS等为学生所熟悉的 “守望驿站”,一直被学生称之为“心灵的港湾”,很多问题可以在那里得到倾诉和解决。他一直把关心特困生、后进生、心理问题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作为工作的重点,并给他们定位为“发展学生”,在他的苦口婆心的教育,耐心细致的工作,让一个个“发展学生”跨越了生命的鸿沟,从坠落的边缘拉回来,完成了思想的洗礼。建立实施“发展学生谈话制度”、“发展学生激励制度”“发展学生成长目标责任制”“发展学生家长联系制”等,鼓励经济困难学生自强不息,刻苦学习;督促学业有困难的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成绩;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打开学生心理心结,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一名来自内蒙的学生,因不能很好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感觉痛苦失落,甚至有了退学的念头。在一个学期中,每周定期到院办公室谈心成为了她的生活习惯和依托,在钟小要同志的耐心帮助和鼓励下,她慢慢找到了努力的方向,变得开朗和积极,也申请了学生干部,后到一家甲级设计院就业。她曾感动的说:“谢谢老师,是您帮助我找到了生活的快乐和幸福”。
八年来,坚持居住在学生宿舍,与学生同吃同住同活动,用真心关爱学生,用真情温暖学生,用真诚感动学生。他经常深入学生宿舍,关心他们的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倾听他们的心声。节假日与学生捆绑在一起,一直坚持放弃休息时间主动找学生谈心交流,教育引导,全身心扑在工作上,让学生有困难需寻求帮助随时可以找到他,深夜,他办公室的灯常常亮着… …用他自己的话说:累并快乐着呢!他在学生和同事的眼中是“工作最投入的辅导员”。
他本着一颗真诚、公正、平等的心去帮助每位学生,真正了解他们的需要。在学生生病或有问题时,不管有多晚,都能在第一时间赶到为学生排忧解难。一名来自少数民族同学,确诊为Iga-肾病,医生要求立即住院治疗,但他却未因经济困难原因犹豫了,了解情况后,钟小要耐心的做好了说服工作,让他重新有了治疗的信心,并及时把情况向学院及学工部进行了反映,同时也积极的为他筹集相关费用,在他们专业范围组织了爱心募捐活动,两个多月的住院期间,定期的到医院对他进行看望和护理,给他带去学校的最新消息,帮他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出院时,他深情的说“谢谢老师和同学,是你们给了我生活的希望和信心”。
在日常教育中,努力做学生身边的有心人,时常由衷赞赏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给予他们尊重和支持。对于一些行为有偏差的学生积极采用各种指导方法,努力让每个学生找到自信,做到自强。 严谨务实、富于创新、甘于奉献是学生对他的评价。对工作的严要求和高标准,以身作则,勤奋敬业的方式带动和影响了一批批的学生成长发展,成为了学生提升自我的楷模。
二、创新工作思路,打造工作品牌,做合格人才的塑造师
他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构建“三全二分”育人工作思路——全程、全方位、全覆盖地做好学生教育工作,分层次、分类别指导和引导,架起了一座“心桥”,使思想政治工作顺利“抵达”学生的头脑和心灵,全力为学生的成才保驾护航。2010年学校办学模块的调整把广告学、工业设计专业移交到他们学院,对于在专业移交后辅导员和新调整专业学生的相互不适应,他提出了“做实保稳定、做细促融合、做好谋发展”的学生工作思路,所开展工作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认同,使新加入两个专业的学生更加明确了专业发展目标,积极运用新增有利教育资源强化专业能力,增强了发展信心。
他坚持人性化管理原则,在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工作中他提出规范化和精益化工作思路,明确目标严格要求,梳理工作流程,制定工作标准,完善工作机制,全面推行标准化建设。他牢固树立和应用精细化的理念和方法,工作中做到观念与方法“精益求精”、信息把握“准确及时”、执行重视“细节”、操作过程“严格控制”。根据学生成长需求,他构建了“大学生学业规划设计”体系,建立各类的信息库,记录同学的基本情况和发展成长变化,就如学生前行的灯塔,引导学生找到成才的方向,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坚持《班级周记》制度,记录班级工作的点点滴滴,被学生誉为“班级生活档案”。高效能的学生工作管理思路实现了对学生学业完成及行为养成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在学生教育实践活动中,他创造性的提出了系统化的主题活动设计和引入项目化管理的工作思路,提升了学生实践活动的教育内涵和成效。他通过对团学工作的共组内容进行项目化分解与设计,在项目管理组织和项目策划实施上进行创新,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对项目内容及可利用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形成了有效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素质培养的工作运行体系。在此思路下2010他所申报的“感恩与责任意识教育工程”获得校级学生工作品牌项目并立项资助,所指导的2008级本科学生党支部申报的“低碳大学,和谐校园”特色活动获得了校级最佳方案并立项资助。所开展的“温长征路·系中国魂”主题活动,2010年入选安徽省《高校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典型案例汇编》。重点打造的“建筑风、党员亮点工程、建艺有约、和谐艺家”四大品牌活动成为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载体,彰显学院的专业特色和教学成果,被合肥晚报、新安晚报等多家新闻媒体广泛报道。 “建艺有约”采用名师讲堂的模式,邀请学院杰出校友和设计院老总做交流和互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意识,开展了“建筑师的成长之路”、“建筑师的职业规划”、“机遇与挑战,公司的专业化之路”等,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不断激励着朝气蓬勃的大学生为人生的理想和目标积极奋斗。学生说:“这些精彩的教育实践活动让我们找到了自己人生发展的方向和动力。”
三、构建平台,开拓基地,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指导师
多年来他一直坚持以课题研究、学科竞赛为导向,以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为平台,着力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创业能力。2010年获得学生创新基金项目资助十四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3项,校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23项;在安徽省百所高校百万大学生科普创意创新大赛中,共获得了一个二等奖、一个三等奖和一个优秀奖,占据学校总获奖项目一半;在校第十二届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以总分第一的成绩夺取了竞赛团体最高奖“斛兵杯”。在他的指导下,2010年学生在各类学术科技竞赛中获得省级以上奖项49个,其中国家级奖项42个,省级奖项7个。承担了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全国铜艺术品大赛等在学校的作品征集工作。一系列的科研实践开阔同学们视野,增强实验动手能力,提高他们对专业学习的热情和动力,激发他们积极创新意识。
他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建立4个暑期实践基地,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2010年在他的指导下共组建了社会实践团队37个,其中省级重点团队2个,校重点团队2个,在成果评比中有3个团队获得校优秀社会实践团队,30多件作品获得了一、二、三等奖,获奖人数和获奖层次都在学校走在前列,连续五年获得了优秀组织奖。他制定学院的青年志愿者服务机制,建立合肥市瑶海区常胜小学帮扶服务基地,以关爱农民工子弟成长为主题开展“梦·启航”系列志愿活动被合肥日报、安徽青年报等多家媒体报到,并被学校推荐参与安徽省青年志愿者行动项目奖的评选。与香港“无止桥”慈善基金会合作,联合南京大学等四所大学学生参与安徽省池州市栗坑村“无止桥”建设项目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成为了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活动品牌。一系列的工作开展有力的提高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百千百项目”是以实现企业和学校“双赢”为宗旨,在三到五年的时间内,与一百个知名企业进行合作、立项基于推进企业进步和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科学研究课题一千个、通过校企合作,用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资金投入超过一百万。钟小要同志发挥自己专业优势,积极地联系企事业单位,通过他的不懈努力,2010年成功签约三家企事业单位,资助金额达10.4万元。同时,他不断加强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建设,加大就业市场开发力度。建立了机械工业第六设计研究院等10家单位为学生实习基地。
各类不同功能定位基地的建立,为学生成长搭建了良好的素质拓展平台,使学生真正实现理论与实际、学校与社会的真实对接。
四、善于学习,理性思考,在育人实践中进行专业化凝练
在做好辅导员工作的同时,钟小要同志始终注重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他深知欲给学生一滴水,老师要先有一桶水。多年来,为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他坚持学习和培训,注重实际工作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探索新时期学生工作的新途径、新路子。近三年,他主持了2009年度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课题1项,参与了省级2项,合肥工业大学政治理论研究中心项目及科学研究发展基金项目课题4项;2010年2月份,所撰写的论文获得了安徽省第六届高校毕业生就业优秀论文评比一等奖。共发表论文3篇。获得国家心理咨询师、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兼职骨干心理咨询师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讲教师资格。参加第一期全国辅导员、班主任骨干培训班、全国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班、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培训班、全国心理委员工作研讨会等培训学习,逐渐使自己具有了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知识体系,向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方向不断迈进。
结束语
辅导员的事业是平凡的,因为他工作处于最基层的,不为众人所知;辅导员事业是艰苦的,因为他是上头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辅导员事业是高尚的,因为他是在塑造人的灵魂;它让一个人的青春在这一平凡的岗位上闪耀光芒。钟小要同志就是这样一直坚守着并不断追去卓越,用自己的灵魂、汗水和温暖,用日复一日的一言一行,化成生命的力量,化作指路的明灯… …
                                     
 
                                                     
爱在安大
—安徽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辅导员郑伟事迹简介
 
2010年10月28日的这一天,郑伟的心情特别的激动,作为辅导员的他参加了安徽大学首届就业指导课教学基本功竞赛,凭借出色的表现获得了比赛第一名。台下他的学生为他高声欢呼着:郑老师,好样的!站在领奖台上的他感觉被一种莫名的爱包围着,他也深深地为自己能够担任一名辅导员而感到自豪。
 
选择,因为有爱
郑伟对辅导员工作的认识最早还是来自于自己大学期间的辅导员,作为一名残疾大学生,辅导员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他特别多的关注和关爱。在自己学业遇到困难的时候总是辅导员热情的鼓励他,在自己意志消沉的时候又总是辅导员及时的开导他。他也一直感念辅导员在他大学期间给予自己的帮助。2003年本科毕业的时候他有幸留在学校工作,当时是从事实验室管理。出于对辅导员工作的向往和热爱,次年主动承担了兼职辅导员的工作,2005年正式转为思政工作岗位,成为一名专职学生辅导员。他先后担任4个班级的学生辅导员。在辅导员的工作岗位上,这位年轻人虚心学习、善于探索,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
投入,因为有爱
虽然身体残疾,但是熟悉郑伟的人都经常被他的乐观、他的激情所感染。郑伟说:“只有热爱生活,才会热爱工作”。在生活中他总是喜欢“自我突破”,在2010年11月举行的安徽省第五届残疾人运动会上,他勇夺羽毛球单打冠军;在2009年全国残疾人文艺汇演华东赛区的比赛中他创作演出的反映残疾大学生求学的小品获得三等奖。当然成绩取得的背后是无数次训练、排练的汗水,但是郑伟就是想让他的学生看到看似很多不可能的事情往往再努力一下依然能成为可能。
在工作中郑伟意识到只有激情还不够,辅导员是做“人”的工作,要真正的把心沉下去,真正的把事做仔细。每次接手一个新的班级,郑伟总要向每位同学发放自己制作的一张表格,上面不仅要登记个人和家庭的基本情况,曾经取得的成绩以及将来的打算,还要有对辅导员的一些期望。每一位同学在郑伟的电脑里都有一份个人档案,上面记录着学习成绩、评奖评优、组织发展等详细信息。与学生谈心也是郑伟经常性的一个工作,他说开班会只能解决面上的问题,个人的问题还要面对面的解决。为了照顾学生的作息规律和心理感受,这样的谈心大多都是在八小时工作以外,办公室、寝室、食堂或者是校园的操场边,只要有学生在的地方都是他工作的地方。
 
创新,因为有爱
目前在校大学生都是“90”前后的青年学生,这个群体有着鲜明的特征,如个性张扬、独立自信等。 “很多的时候我们发现学生对信息的把握比老师多,学生对新生事物的接受比我们快。显然如果让学生走在前面又怎么能够在思想上去引领呢?”作为一名80后的年轻辅导员,郑伟说,“年轻是最大的资本,因为年轻,更加了解学生的聚集方式,更加熟悉学生的表达方式,用他们喜欢的方式去和他们沟通,用他们喜欢的语言去和他们交流。”郑伟通过网络等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努力拓展工作途径,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提高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一是开通班级qq群,及时了解学生关心的话题,同时也主动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二是开办辅导员博客,不仅经常撰写对思想教育、心理辅导、就业等工作的想法,同时也将自己工作外的一面展示给学生,而学生也喜欢在郑伟的日志后面评论一番;三是在安青论坛上开通了“电子学院”专版,并且担任版主,不仅能够及时发布工作信息,同时还能了解到学生对热点问题的看法。在世博会举办期间,郑伟以论坛为媒介,向大家介绍世博会的基本情况,并且组织了“我眼中的世博会”网络征文和摄影比赛,网民点击率超过5000次。
在班级管理上,几年来他逐渐摸索了 “三三制”的工作模式,即班委会、团支部、班级事务评议小组“三个管理组织”,分别发挥“三个不同职能”。班级事务评议小组采取推荐制,每2-3个寝室推荐一名同学共同组成。班级事务评议小组的职能定位是:代表全班同学监督、评议班委会、团支部支委会开展工作,在涉及学生评奖评优、奖助贷等工作具有决定权。从实施情况来看效果很好,几年来在评奖评优、奖助贷等工作学生都能信服。班级管理顺畅了,学生的热情才能更好的激发,任慧等同学在安徽省电子设计大赛中获得三等奖,叶根红等同学在全国电子设计大赛中获得省级二等奖,徐勇等同学在全省“挑战杯”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特等奖,在全国的评比中获得三等奖,实现我校在该赛事理工科类竞赛项目的突破。所带班级也先后评为“安徽大学先进班集体”、“安徽大学先进团支部”。
 
进取,因为有爱
郑伟认为做好辅导员工作关键要“抓好两个阶段,做好全程服务”。“两个阶段”就是大一入学阶段和大四毕业阶段。学生入学的时候郑伟把工作重点放在了适应性教育上,即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树立新的奋斗目标。大四的时候帮助取得推免生资格的同学联系导师,为求职的同学出谋划策,尤其关心那些就业竞争力较弱的同学,尽量主动向用人单位推荐。“全程服务”就是在大学四年做好服务学生成长成才。“辅导员要能够吸引和凝聚全班同学,”郑伟说,“一靠我们先进的思想,二靠辅导员的人格魅力,三就是要靠对学生成长成才需求的服务和满足。”
为了更好的服务同学,郑伟在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化和专家化上一直在不断进取着。根据学生的需要,结合自己的兴趣,他将“大学生生涯规划和职业指导”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2006年以来郑伟就开始担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大学生求职技巧》课程的主讲工作,2009年暑假参加了北森职业生涯规划培训师培训,2010年5月又赴北京参加仁能达职业生涯规划师资培训,并取得培训师证书。2010年暑期,他又放弃休息,连续参加了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和国际劳工组织北京局主办的KAB创业教育项目将是培训班、团省委和合肥国家大学科技园主办的CEFE创业教育培训师培训班,并获得讲师资格。在11月份安徽大学首届就业指导课教学基本功竞赛中郑伟依靠丰富的授课经验和良好的课堂组织赢得了专家的认可,获得比赛的第一名。11月底郑伟受邀参加了在安师大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举办的全省“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专题培训,并进行了示范教学,获得广泛好评。在2010年12月,郑伟所在的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与合肥大学科技园共建大学生科技创业辅导中心,他被学院选作主要的负责老师,后续将开展多项大学生创业培训活动和创业竞赛活动。他所带的2010届毕业班125人中除2人放弃工作继续考研外,其他同学全部成功考研或就业。
从事辅导员工作以来,郑伟发表了4篇论文,并参与了2项安徽大学思政研究课题、1项安徽省2008年度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重点课题,亲自主持了1项安徽省2009年度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课题、1项安徽大学2010年度学生工作课题,作为完成人之一的教研课题《电气信息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获得校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安徽省二等奖。
 
传递,因为有爱
    除了辅导员工作外,郑伟在学院还担任团委书记、工会副主席等职,学院团委连续多年被评为安徽大学五四红旗团委,还是学校唯一一家安徽省五四红旗团委创建单位。郑伟还担任我校残疾大学生社团的指导老师和芙蓉小学农民工子女少先中队的志愿辅导员,为残疾大学生和农民工子女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长青社是安徽大学一个以残疾大学生为主的学生社团,这个社团是2002年还在读大三的郑伟发起成立的,是国内高校首家自助型学生社团。郑伟说成立这个社团的初衷就是给残疾大学生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相互帮助、相互激励,共同进步。郑伟毕业后就担任了长青社的指导老师,其实也是一个“辅导员”的角色。郑伟认为残疾大学生最终还是要走向社会、融入社会,所以在促进残疾大学生之间的交流同时,也组织他们参加省市残联组织的社会活动。长青社成立的八年时间,毕业的残疾大学生一次性就业率在90%以上,这里面有将近一半的残疾大学生考取了硕士研究生。长青社的第二任社长今年也博士毕业,回到母校工作。
组织大学生到合肥市经开区芙蓉小学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是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团委自2003年以来实施的一个志愿服务项目,郑伟作为这个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发动所带班级二十余人参与到这个志愿服务的工作中来。2007年以来,芙蓉小学考虑到随父母亲来城务工子女入学人数较多,专门成立了“随亲儿童中队”,聘请郑伟担任志愿辅导员。郑伟多次组织随亲儿童来大学参观,也经常性的到芙蓉小学和他们交流,让大学生与他们结对子,定期义务上门开展学习、心理等方面的辅导。人民网、《安徽商报》等新闻媒体都对该项活动进行了报道。2009年郑伟被团市委、市教育局、市少工委联合授予“合肥市优秀志愿辅导员”荣誉称号。
 
在大学毕业那一年,郑伟参加了学校的毕业生征文活动,他撰写的《爱在安大》还获得了第一名。在那篇文章里,郑伟对“爱在安大”做了自己的解读:“爱者,不独恋爱之情爱,而是兼爱博爱!爱国爱民,爱家庭爱事业,爱天下可爱之人,爱天下可爱之物。”正是这种爱鼓励着郑伟一路走来,而他也决定在辅导员的工作岗位上让爱延伸,延伸到每一位学生心中,传递给认识的每一个人。
 
 
 
让学生在爱的感受与实践中成长
——安徽师范大学辅导员方小雄事迹材料
 
方小雄,男,中共党员,汉族,1983年5月生,现担任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2007级法学专业(199人)学生辅导员、学生党支部书记,“2009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入围奖”和“2010全省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获得者。
一、彼此温暖,用真情播撒爱的阳光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辅导员作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神圣的职业,只有用真心去爱每一名学生,才能真正打开学生心扉,赢得学生信任,有效教育和引导学生。2006年7月,时任校学生会主席的方小雄作为全校唯一一名本科生留校,担任政法学院团委书记。2007年,凭着他对学生和辅导员工作的热爱,主动申请担任辅导员,开始了他的“爱心之旅”。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享受学校教育资源和机会是他对学生的承诺。无论是周末还是假期,无论是白天还是深夜,他的手机24小时保持开机状态,他的办公室大门一直向学生敞开,他说“从我当辅导员那天起,我的时间就属于每一位学生的了”。为了每个学期能与每一位学生进行一次面对面的交流,他放弃了大部分午间和双休日休息时间找学生谈心和走访学生宿舍,50多个学生宿舍,一趟下来要4个多小时,为了不丢下一个宿舍,有时中午都放弃了吃饭、晚上到11点多还空着肚子与学生交谈,虽然很辛苦,但他很满足,因为他深知你爱学生有多重,学生就会爱你有多深,这是爱的互动,这是彼此温暖,他感到幸福和满足。
寒假安庆发生地震后,他第一时间与震区学生取得联系,了解情况,学生倍感温暖。甲流高峰期间,他班上一名女同学被认定为甲流疑似患者,要求被隔离观察,在隔离第三天的时候,由于天气炎热等因素,这个学生的情绪异常急躁,拒绝吃饭、哭泣……他得知后第一时间奔向医院,不顾医生“劝阻”,冒着被传染的威胁,冲进隔离病房做学生思想工作,当时学生的情绪非常激动,但他始终面带微笑、耐心、宽容地与学生面对面谈心,学生被感动了,“辅导员您放心吧,我一定坚持下去,谢谢您!”,那一次他们谈了三个多小时。
金子能够发光是因为有光芒的照射,在方小雄的眼里,每个学生都是金子,他尽量做到公平、公正、客观,从建立学生电子档案,进行分类引导、跟踪培养,到开展“心晴训练营”,关爱学生心理健康,他用真诚的心播撒爱的阳光,让每一位学生都能闪耀光芒。
二、相伴成长,用行动培育爱的希望
为了培育学生的爱心,他把对学生的爱进一步的延伸。2007年,他得知芜湖市三山区在校中小学生“留守儿童”达3000多人,他带领班级学生多次主动上门地方政府取得联系,并发动班级同学组织爱心志愿者队,开展“大手拉小手”结对帮扶活动。12岁的潘劲就是他帮扶一个重点对象,父亲去世,母亲在外地打工,他随年近80岁的奶奶和多病的爷爷生活在一起,他得知后带着班级学生多次来到潘劲家中,送去学习用品、为他辅导功课,在大家共同帮助下,小潘劲的学习成绩明显提高,也日渐快乐起来。
在他的带动下,他的学生自发组织了“爱心回收站”,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回收校园内废旧物品活动,并将回收所得全部捐给困难留守儿童,累计捐赠达五千多元,这项事迹被评为校园精神文明“十佳事迹”。没有轰轰烈烈的惊天伟业,只有一点一滴的坚持不懈。不管刮风下雨,不管酷暑严寒,都能看到一个个忙碌的身影。这是一群令人敬佩的爱心长城建造者,他们的背后有一个坚定的支持力量:辅导员。
当他得知学校一名学生身患白血病急需钱用,立即组织学生向全校同学发出爱心捐款倡议,共筹集善款3041元和药物若干,虽然金额有限,但这既向患者传递了温暖,也是对学生的一次爱心洗礼;面对西南地区严重干旱,他组织发起全校学生捐款捐水达6万元,并在元谋县江边小学等地建立了17个爱心水窖。正是这一次次的爱心举动,深深地影响和感染着他的学生,对他的学生来说,这无疑是最有效的教育。
三、一路同行,用奉献诠释爱的课堂
为了充分发挥实践育人效果,引导学生践行爱心行动,他引导学生立足校园,面向社会广泛开展各类实践活动,锻炼自我、服务社会。他组建大学生科学发展观理论宣讲团,在全省开展了科学发展观百场理论巡回宣讲活动,由他发起成立的邓小平理论研究会理论宣讲团巡回宣讲活动,因事迹突出,被教育部、团中央授予“全国高校优秀学生社团”称号,“理论宣讲”活动荣获2010年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成果建设优秀奖。
每年暑期,他都会组织和带动班级学生一同深入城乡基层,宣传党的政策,开展普法宣传,参与社会建设。火热而又真实的实践生活丰富了学生对人生和价值的理解,加深了他们对责任和理想的感悟。2010年暑期,他带领9名学生冒着高温酷暑,往返行程6000多公里,远赴我省对口支援旱区云南省元谋县开展灾后援建,与学生同吃、同住、同劳动,为彝族、回族、傣族、傈僳族等少数民族学生开展了民族一家亲、爱心课堂、自护教育等爱心夏令营活动,持续达22天,他们睡得是地板,吃的是泡面,喝的是浑水,有的同学被烈日晒得中暑、皮肤龟裂,但大家毫无怨言,从不言弃。还为灾区孩子捐赠爱心图书4000余册。2009年暑期,他组织班级170多名学生,以生源地为单位,成立17支“江淮普法行”实践团队分赴全省17个地市的社区、农村、学校、街道等地开展法律援助、普法宣传,得到了各地司法部门的普遍赞誉和广大群众的好评,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安徽日报》等省级以上媒体报道20余篇次。
方小雄还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组织学生进社区、到农村开展普法活动。为了给学生搭建实践锻炼平台,他主动联系地方司法部门,并先后成立了弋江区大学生法律志愿者基地、12355青少年服务中心法律援助志愿队,班级90%的学生都加入到志愿行列。三年多来,他组织班级学生累计开展法律义务咨询180多场次,义务服务超过360个小时,服务群众4380多人次,为20多个现实案件提供过法律意见,发放法律宣传单5100余张,他们的普法宣传事迹还被评为校“感动师大十佳事迹”称号。
他和他的学生们在奉献社会的课堂里磨炼了意志品质、彰显了人生价值,用汗水和热血谱写出了一曲曲壮丽的时代之歌,诠释了什么是爱的责任、什么是爱的担当。由于工作业绩突出、影响较大,他被团安徽省委吸纳为安徽省青年法律志愿者协会会员,2009年还被安徽省司法厅、教育厅授予“优秀青年法律志愿者”称号。
四、携手相牵,用创新凝聚爱的力量
古罗马时期的著名作家普罗塔克曾经这样说过:“学生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棵需要点燃的火种!”辅导员就是一个点燃生命火种的火炬手,工作需要因时而异、因人而异,需要不断创新。
为了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新途径,他开创了《青春有约》师生面对面访谈对话品牌活动,每期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校园情景剧引出话题,关注热点和难点问题,运用师生访谈的形式,邀请相关领域专家为学生解疑释惑,给学生搭建与名师交流的平台,全班80%的同学参与了活动的组织和策划,教育方式新颖,教育效果明显。
“当我们意识到将要失去时,才能学会如何珍惜,让学生知道,他们能从大学带走什么,他们能为学校留下什么。”这是方小雄通过亲自指导拍摄校园励志片《毕业生》传递给每一个人的思想。大学里的奋斗、苦闷、彷徨与感动,被同学们用最真实最质朴的方式在银幕上演绎出来,记录了他们逐渐成长、破茧成蝶的过程,无疑对同学们是一次寓教于乐的教育过程、一次生活的尝试,一次能力的锻炼,更是一份对未来的思考和对现实生活的鞭策,是一部名副其实“07法学献给自己的奋斗之歌”。学生的需要就是他的选择,为了给每一位学生提供锻炼的平台和施展的机会,提高同学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他坚持在大一开展了"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让每一位学生都走上讲台展示自我、提升自我。创办了由非班干同学组成的《青春法苑》班刊编辑部,给予这些平时默默无闻的同学以更多的锻炼机会。
他还十分注重工作创新和研究,为了建设一个团结进取、充满活力的班集体,方小雄摸索并创建“1234”班级管理模式。参与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机制研究》,参与了教育部主编的《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理论与实务》教材编写,发表省级论文3篇,他先后受邀在2010年全省高校辅导员培训班、宣城职业技术学院等作辅导员工作经验交流。
真情的付出赢得了学生的尊重,也得到了积极的回报,全班95%以上的学生成为了入党积极分子,国家司法考试通过率达33%,无一人违规违纪、拖欠学费,学生获校级奖项120余人次,省级以上奖项50余人次,其中朱治州同学荣获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一等奖,所带班级也获得了校“十佳班集体”和省级“先进班集体”等。他是帆,带领学生乘风破浪;他是岸,给予学生心灵归属;他是笔,描绘学生未来蓝图。他希望在学生大学四年里,能尽己所能,使他们的人生之路走得更顺畅、更精彩、更宽广。
 
 
 
 
 
 
拳拳爱心照亮人生路,滴滴真情唱响奉献歌
                           ——安徽医科大学辅导员丁建飞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丁建飞,男,安徽肥东人,1982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2004年6月毕业于安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留校一直担任学生辅导员,硕士在读,2010年上半年担任第一临床学院第一党总支2005级临床、美容、康复专业470名本科学生辅导员,现担任第一临床学院第一党总支2010级临床专业370名学生辅导员,总支委员兼总支秘书,校第十二届团委常委,党支部书记,团总支书记,曾获2009年度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评选入围奖。他曾获安徽省2008年社会实践先进个人荣誉称号,08-09学年和09-10学年校“优秀辅导员”称号,2009年“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入围奖,先后多次获校“优秀团干”、校思政干部培训班优秀论文二、三等奖等等。
一、“辅导员不是农民,却要播种、耕耘和浇灌;不是医生,却要诊断、矫治和护理;不是军人,却始终伴随鼓点、号角和旗帜。”
作为辅导员,六年多的工作时间,他送走的三届春招毕业生,四级通过率、就业率连续三年均是100%,2010年7月份毕业的2010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0%,年终就业率达95%,先后2名同学实现自主创业。目前所带年级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党员和学生骨干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信息反馈渠道畅通,学生思想、心理、学习和生活情况及时了解,学生的所需、所想及时关注,学生的实际困难及时解决。所负责的学生整体精神风貌良好,营造出求真求精求新的校风学风。在09—10学年,学生考试成绩合格率99%,平均优秀率60%。初次参加四级和六级考试的应考学年,校四级和六级考试成绩前三名均为他所带的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获特等和一二三等奖计十人次,获安徽省大学生艺术展演二三等奖三人次,获09年校运动会第二名和10年男子排球冠军,年级获2007年安徽省红旗团总支,2006和2007连续两年校红旗团总支、2008年校社会实践先进服务队等荣誉称号,2009年三个小班获得校09年先进班集体称号。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他带领同学积极开展各项工作,2010年,他所带的新生获安徽省大学生文化艺术节绘画组银奖。
二、“我们没有丁老师不知道的事情,也没有不愿意让丁老师知道的事情”
在这个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他默默的用爱心守护着这些未来的白衣天使们,用灯塔指明他们前行的方向,用责任告诉他们未来的使命。每一通急促的电话,每一件琐碎的小事,只要和学生有关,他都尽心尽力对待,因为他坚信:只要用爱,只要用心,就能够获得学生的理解和认可。学生的每一点进步、每一项成绩都是他幸福快乐的源泉,学生的每一个理解的眼神、每一条感谢的短信更是他努力前行的不竭动力。就像许许多多辅导员一样,他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学生身上,为了学生的全面成才,他倾注了将近7年全部的心血,付出了无数个日日夜夜。朝朝暮幕、岁岁年年,丝丝缕缕、点点滴滴,他把理想、责任、知识、能力如甘露般注入每个学生心田,因为,他深爱着这个平凡而伟大的岗位,深爱着自己的每个学生,尽管工作有委屈、有烦忧的时候,但从未影响过工作,一觉醒来更是精神抖擞。
勇于思考,不断创新。一直以来,为了更深入、更细致的开展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他不断摸索、总结,逐步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管理模式和培养理论。如他提出的4S的培养理念以及3C的认证标准等,使学生在一年级就逐步明白了自己在大学阶段需要掌握的知识、培养的能力、应尽的义务和未来的使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了更好的与学生进行交流,他设立“心心交流”意见箱,创办学院心理辅导站,运用E-mail、QQ、飞信等现代网络手段,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全覆盖等。“我们没有丁老师不知道的事情,我们也没有不愿意丁老师知道的事情”,很多学生如是说。
政治旗帜,学业导师。作为党支部书记和团总支书记,他想尽办法使党团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效果显著。如与省红十字协会联合开展艾滋病募捐活动暨文艺演出,与学校机关一总支结对子,在校内外取得很大反响。在理论探索上,先后在《文教资料》、《才智》等学术期刊发表多篇文章;在工作实践上,他先后完成五大本与学生的谈心记录。为提高自己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他自学很多心理学相关知识,通过国家职业心理咨询师二级考试,考取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方向硕士研究生。
三、“很庆幸自己走入了安徽医科大学,更庆幸自己碰到了这么好的领航人”, “因为丁老师,默默的奉献,默默的关爱,我们学会了理解,学会了进取,学会了感恩、更学会了做人。”
教育是爱的事业,而爱就意味着奉献。“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他最强有力的教育手段就是情感的投入。他始终坚持用爱心、真心、责任心与广大同学平等相处,真诚相待,认真做好繁琐的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从不抱怨。一名康复专业同学实习岗位上突然发病,诊断为急性心肌炎,情况危急,随时有生命危险,他得知这一情况后,及时赶赴实习医院,积极联系医生为学生治疗,并一直守护在她的病床旁,直至康复,当身在福建的学生家长赶赴医院后,激动的热泪盈眶。学生毕业离校前一个多星期,他每天都会都会到学生寝室,了解同学的生活和就业情况,主动帮助同学解决困难。一名新生入校军训期间,哮喘急性发作,情况危急,他和军训教官一起将同学送至医院急诊科,帮她挂号、缴费、联系医生,陪伴她直至其母亲的到来。六年多来,他带过1200余名学生,每一位学生,在过年过节,都会受到他激励的短信,在生日当天,都会收到他祝福的贺卡。为了帮助一名留级生顺利通过考试,在临近考试前一月,他陪着这位自制力极差的同学连续上了一月自习,学生深深地被感动,顺利通过所有考试,今年毕业后成功就业。在毕业班学生填报研究生志愿前,他广泛联系自己的在外学习和工作的同学,全面收集相关信息,帮助他们针对自身实际,认真分析比较,确定报考学校。他时刻与学生在一起,共同经历风雨。“很庆幸自己走入了安徽医科大学,更庆幸自己碰到了这么好的领航人”,很多学生在自己的QQ空间里写下了这样的文字:“因为丁老师,默默的奉献,默默的关爱,我们学会了理解,学会了进取,学会了感恩、更学会了做人。”点点滴滴事,浓浓师生情。
四、“勤劳的小蜜蜂”, 爱是真诚的、无私的、执着的
作为一名年轻的总支委员、总支秘书,他在做好年级各项工作的同时,还负责分团委、学生会工作,承担总支网站的维护、宣传等,大量的工作锻炼了他的组织协调能力、应急能力和文字水平,总支先后获安徽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他积极参与总支创先争优活动开展,2010年总支2个支部获“校先进党支部”荣誉称号,6名学生获“校优秀学生党员”荣誉称号。每天的工作既忙碌,又充实,学生亲切地称他为“勤劳的小蜜蜂”。他勤勉务实,从不言累。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期间,他白天要忙年级和学生会日常工作,晚上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很多的材料和总结都是熬夜完成,曾连续一周每天只能休息两三个小时,有时饭也忘了吃,有一次因低血糖而昏倒在办公室,同事们都戏称他为“不倒翁”。
 “大爱无疆”,他对学生的爱是真诚的、无私的、执着的。正是他在本职岗位上默默耕耘,兢兢业业,学生对他既敬又爱,领导和同事对他既疼又惜。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他深知自身政治理论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创新意识还需要进一步增强……他将不断求索。没有高薪、没有厚奖,没有喝彩、没有羡慕,他将怀着对学生深深的爱,在辅导员的工作岗位上,一直前行,永不言弃!
 
 
 
 
 
不计辛勤一砚寒
      ——记淮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辅导员谢红霞
“每一本作业,她都认真的批改,用红笔在上面留下她满带激励的评语;每逢课外,你就会看到她语调温婉、面带微笑地和学生谈心;每一次学生有困难,她都会第一时间送去关怀、给予帮助。”和学生们在一起,她就像大姐姐一样,与他们为伴、教他们做人,带领着他们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她就是——淮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辅导员谢红霞。
自2003年以来,谢红霞一直担任专职辅导员,8年间,她始终秉持“发展学生、成就学生”的理念,通过个性鲜明、卓著成效的工作,积极探索高校教育教学规律,创新高校辅导员工作方式方法,主编《普通高校大学生创业与成功教育教程》,主持省教育厅一般项目《高校“双师型”辅导员专业标准及培养模式研究》,参与国家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大学生创业与成功教育的研究》。她不仅在工作上得心应手,而且也把她的一个个学生送进理想的大门。
 
当好学生的引路人,尽责
为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目标和努力方向,谢红霞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在新生刚入学时,她就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方面也提出了严格要求,经常利用主题班会、走访寝室、单独谈话等形式了解班级情况和学生思想、学习状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她还指导班级在课余期间开展各种活动,让学生尽快融入到集体中,感受集体的温暖。学生很快渡过了这个转折期,也不再觉得“迷茫”和“无所事事”了,同时还增强了集体荣誉感。
谢红霞还要求学生每个学期开学时写一份假期总结和新学期学习计划,让学生们知道过去一个时期做了什么,新学期又有哪些规划。对学生的每一份总结计划,她都字斟句酌、认真批阅,并附上自己的感想。到期中开班会时,她就将这些总结计划发给学生,鼓励他们继续前行。08级生物科学1班许勇会同学曾给谢老师发过这样的短信:“感谢老师今天在班会上的教育,我确实感觉自己这段时间松懈了,我会努力地把握好学习的机会,不会让自己再放松了。”
 
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尽心
谢红霞知道,当代大学生光靠学好基础知识,很难在社会上立足,于是,她在平时的工作中,特别注重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
谢红霞经常向学生讲解专业培养计划和学院优秀教师的研究方向,鼓励学生多和老师交流,尽早确定毕业后的发展方向;积极参与老师的科研课题,全面了解本专业的前沿知识;积极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提高动手能力;积极参与校内举办的各类大赛,增强竞争意识。
至今,谢红霞所带的学生在实践创新能力方面取得的成绩也是硕果累累。几年间,她的学生共参与科研课题10项, 13名学生发表论文,41人的论文在校“英才杯”大学生科技文化节中获奖;55人获得校级“先进个人”荣誉称号,03生物科学2班、08生物科学2班还被授予校级“社会实践先进班集体”;08生物科学1班熊瑾在第三届省职业设计规划大赛中获得“职业规划之星”、熊瑾和08生物科学2班贺雨亭在第四届省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大赛中获得优秀奖;03级旦增曲培、张念强分别获得二、三等奖;04级吴劲君、黄复兴获得三等奖;08级熊瑾、张婷分别获得二、三等奖。这一份份荣誉证书,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个出众的大学生,也让我们体会到谢红霞在工作中对学生所付出的努力。
 
重视学生专业成长,尽力
“不计辛勤一砚寒,桃熟流丹,李熟枝残,种花容易树人难。幽谷飞香不一般,诗满人间,画满人间,英才济济笑开颜。”这正是对谢红霞积极尽力关注学生成长的真实写照。
以考研促学风、以学风促考研,为国家输送高层次人才并减轻就业压力,这是谢红霞在工作中的一个深刻体会。考研使学生把更多的注意力、更多的热情、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上,考研使学生把所学知识深化、系统化;考研过程学生能体会到掌握知识的充实感、学到知识的愉悦感和感受知识的美感,利于提高学生的品味和修养;考研高强度的学习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好的学习方法,从而培养出较高的学习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是大学的培养目标;考上研可使学生对前途充满信心并给学生家庭带来骄傲和幸福感,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
每到大三,学生都忙着考研,这时候的谢老师也成了大忙人。在学生报考院校前,她总是积极地把学生拟报考的学校和专业进行汇总分析,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信息交换,尽量避免同班学生撞车现象;在考研复习期间,她还十分关注学生的生活情况,炎热夏季,准备考研的学生总会收到她温馨的叮嘱,她还多次到学生宿舍看望生病的学生,给他们带去亲人般的关怀。她的一位学生曾在日记中写道:“感谢谢老师的关心,虽然您只是在门口默默关注我们,但我们感觉心里很温暖,在考研的艰难之路上,我们不再是孤军奋战,因为您的一直相伴,我们倍受鼓舞,感谢您!”
学生考研成绩公布后,她还通过各种途径帮助能够参加复试的同学,做好最充分的准备。她请党总支写推荐信、请相关老师帮忙介绍、寻找往届师兄师姐的联系方式等,鼓励他们通过各种渠道主动出击,积极调剂。她的以身作则也得到了回报,所带04生物科学班报考华中科技大学的张力和昝晓丽2位同学,初试成绩排名都靠后,但他们在复试中团结友爱、坚持不懈,不但最终被学校顺利录取,还被面试的老师作为本科教学的一个典型案例宣传。
对于打算就业的学生,谢红霞也尽力帮助他们。她及时向学生介绍相关就业政策,引导学生正确地进行求职定位,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再创业的思想,提醒学生要善于把握各种机会,积极、安全就业。
最终,谢红霞所带03级生物工程班考研录取率为42.62%,04级生物科学班考研录取率为36.44%,均名列全校第一,且03级14#501宿舍6人全部考取研究生;考研学生中一半以上被中国科技大学、上海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19所知名高校和中科院各研究所录取;她所带的07届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8.98%,08届达到100%,且07届学生从入学到毕业,从未出现退学、休学、留级的情况,真正实现了“一个都不能少”。
 
                           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尽情
对于大学生来说,学好基础知识并不难,难的是学科知识扎实的同时,还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为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谢红霞在担任《形势政策》课主讲教师期间,在课程中设立了“时事播报”栏目,每次由一个寝室负责播报,这个栏目内容丰富,涉及国际国内大事、校园新闻、身边的事,政治、经济、文化、体育、娱乐无所不播,形式多样,不仅引领学生关注时事,增强社会责任感,而且还为学生提供了锻炼的机会,令学生受益匪浅。谢老师还经常结合时事对学生开展思想教育,如结合2008年11月14日上海商学院宿舍发生火灾事件,引导学生进行“安全问题大讨论”,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安全意识;结合“母亲节”开展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学会感恩,体会母爱的伟大。
在平时管理班级的过程中,谢红霞就像这些学生的大姐姐一样,无微不至地关爱着他们,她的一言一行也时刻影响着学生。“谢老师,我已经被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学录取,10月15日从北京出发。非常感谢老师一直以来的帮助!特别是大二时候的关心和照顾,让我能平安走过人生低谷。祝谢老师工作顺利、家庭幸福!”这是2007届生物工程班薛文韬同学在2009年9月22日给谢红霞发来的短信。
短信里提到的大二的情形是2004年12月,薛文韬在班级因年龄相对较小,与同学相处时很敏感,无意中感觉自己受到了伤害,因失眠买了些安眠药,本来只服了2粒,但躺在床上还是难以入睡,就加大了药量,到晚上11点不知不觉服了10粒下去。当时谢红霞刚怀有身孕,妊娠反映强烈,得知这个消息以后,她叮嘱同学赶快把薛文韬送医院急救,自己也急忙让爱人陪同到医院看望薛文韬。淮北的冬天夜里特别冷,她从热乎乎的被窝里爬起来赶到医院,当时就吐得很厉害,但她仍然坚持在医院陪同薛文韬,安顿好所有事情到深夜才回家休息。此后,谢红霞经常和他谈心,开导他,对他进行各方面的指导,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薛文韬不仅顺利毕业,而且还考上了贵州大学的研究生。在读研期间,给贵大的老师们留下非常好的印象,他的导师还推荐他到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学留学深造。
 
谢红霞坦言,辅导员的工作,每一天都是紧张、忙碌而又充实的。也正是这种生活让她体会到人生的价值,享受着为人师者的幸福!这些年来,为了发展学生、成就学生,她始终以不悔的决心、不弃的信心、无私的爱心、无尽的责任心开展工作,引导学生珍惜大学的美好时光,走正轨成人成才,我们期待她在学生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绩!
 
 
 
 
 
 
用爱与责任浇灌出满园春色
——安徽工程大学辅导员彭海燕同志事迹材料
2000年7月彭海燕在安徽机电学院(现安徽工程大学)毕业了,怀着对母校深深的眷恋之情,怀着对辅导员工作的美好憧憬,留校从事辅导员工作,她在自己热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一干就是十年。这期间,无论是做辅导员,还是担任学院团委副书记、学生党支部书记,“爱”与“责任”是她始终怀抱着的两个准则——爱心指引她关怀并感化学生,责任心激励她高标准严要求地培育学生——并由此真正成为了受到学生真心热爱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
爱心——托起学生飞翔的翅膀
作为一名直接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线工作者,从参加工作伊始她就始终胸怀热爱阳光下最崇高事业的热忱,真心地热爱学生、热爱教师职业、热爱教育事业,以爱心为源,理解并尊重学生,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关心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在她的眼里,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个性特点各不相同的学生,只有曾经走过弯路的学生,她的工作就是不抛弃、不放弃任何一名学生,因材施教地把他们都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彭海燕曾经在纺服学院和人文学院工作过,期间两次因工作关系接手其他老师所带的班级,她通过班干了解到有3名同学因为受处分已经被取消学位了,对未来的发展非常迷茫。她多次跟这3名同学交流谈心,鼓励他们正视挫折,勇敢面对未来,为他们出谋划策、多方争取,通过不懈的努力最终帮助他们重新获得学位。纺服学院一位春季招生的男生,被处分时已是二年级下学期了,之前的学习成绩也很不理想,英语四级没通过,在彭老师的持续鼓励和积极争取下,他在毕业前通过了四级考试、获得了奖学金和校“优秀团员”等荣誉。在毕业聚会时,他激动地拥抱着陪他一起走过这两年,给了他无数的鼓励、帮助他重新树立自信的老师,泪流满面,毕业两年后,他自主创业成功,最先想到的是打电话向敬爱的彭老师报喜。另外两名人文学院的女生,在她的鼓励和指引下,多次获得了特等奖学金和三好学生等荣誉,在她的大力推荐下参加了学院党校培训班学习,经过师生长期共同的努力和争取,她们在大四最后一学期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其中一名女生在毕业两年后即成为浙江一大型集团公司的董事长助理兼人力资源部经理,并在学校更名庆典时作为成功校友被邀请回校交流。
彭海燕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业和个人发展,在生活中更是倾注了无私的关爱,像对自己的弟弟妹妹一样无微不至地关怀帮助学生。天冷了,在班级的QQ群上及时提醒同学们添衣保暖;外出应聘面试前,帮助学生甄别信息真伪,叮嘱学生提防就业陷阱;一名女生因男朋友在校意外去世,深受打击,她连续几夜在宿舍陪护,直到她走出心理阴影;一个学生因为家庭突发重大意外,准备辍学,她反复劝说鼓励学生克服眼前困难,并带头捐款500元,资助他顺利完成学业;她还不止一次为家庭特别困难的学生垫交学费,其中一个学生在毕业一年后,专程回校还钱,深情地说到:老师帮助他的不仅仅是学费,更多的是给了他奋力拼搏的勇气。直到现在,她还为一名品学兼优却家庭贫困的刚毕业的学生垫付着2000元的学费。
在彭海燕心里始终有一个信念:对学生全心全意的关爱和付出都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为人处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告诉他们应当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正是她在工作中一直努力践行并追求的——用爱的行为帮助、感染和影响着每一个学生,做他们的知心朋友。
责任心——开拓工作创新的思路
怀抱着满腔的爱,无私地关怀帮助着学生,她是和蔼可亲的;同样怀抱着强烈的责任心,以身作则,严格地要求学生,她又是分外严谨的。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对工作负责,这些责任驱使着她在辅导员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勤勤恳恳,默默耕耘,任劳任怨,不断探索并创新工作思路,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
1、班风学风建设——主题班会系列化
主题班会是辅导员工作的主要阵地,创建先进班集体,培养优良的班风、学风,必须发挥主题班会的阵地作用。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在06级四个班新生进校时,彭海燕开始尝试将主题班会进行系列化设计,在大学四年的不同阶段召开不同主题的班会,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就业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大一进校,围绕“尊重、平等、友爱”主题开展人际交往等适应教育,围绕“大学生涯规划”主题进行学业导航教育;大二时,围绕“学习与实践”主题引导学生妥善处理学业与社会工作、实践活动的关系,围绕“考级考证”主题讨论怎样处理学习的功利化和就业的现实需求之间的矛盾;大三伊始,面对“考研还是就业”的抉择,及时引导学生制定出后两年的规划,围绕“亲情、友情、爱情”的话题,教会学生懂得感恩、懂得珍惜、懂得包容;四年级从“考研协调会”、“如何备考公务员”、“就业技巧指导”到最后的“文明离校、留爱母校”等主题的设计,更是环环相扣,丝丝入理。
通过精心设计,连贯展开,四年系列化的主题班会在班级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06级的四个班班风醇厚、学风浓郁,在2010年毕业时所取得的成绩在学院历史上是最好的,无论是四六级通过率、考级考证率、学生获奖率、考研录取率和录取层次还是就业率等各项指标都远远超出学院历年水平,其中2人获得国家奖学金,2人获得省三好学生和省十佳学生干部,1人赴香港理工大学进行专业学术交流,2人参加首届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大学生论坛,14人次获得国家级、省级活动奖励,一个班被评为“省级先进班集体”,两个班获得“校级先进班级”称号。
2、毕业生就业——服务指导个性化
辅导员工作十年,彭海燕共带出了七届17个毕业班677名毕业生,他们当中有工科的,也有文科的,有师范生,也有艺术生,专业门类就业形势不同、学生就业心理迥异等都是她面临的难题。工作的第三年开始带第一届毕业班,这个班是学校招收的第一个从职高对口招生的职师班,大部分同学的年龄都比她大,女生多,社会认可度低,就业难度大,她不等不靠,主动向老毕业班辅导员学习就业工作经验,鼓励学生不要自卑勇敢参与竞争,指导毕业生制作自荐材料,主动到招聘现场向单位推荐学生,在她的努力下,绝大多数同学顺利就业。
这以后,彭海燕连续五年带毕业班,虽然经过不断摸索、总结,她指导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能力日趋娴熟,经验也越来越丰富,但是她也逐渐领悟到:学生的就业需求和自身特点各不相同,就业指导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学生整体层面上,而要细致入微地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的个性化指导。同时她也清楚地认识到:这样的就业指导所要付出的精力肯定是非常巨大的,但就业关系到一个学生甚至一个家庭的未来发展,既然认定了的方向,就一定要付诸实践。
从2006级的四个班新生进校开始,彭海燕总结之前5年的就业工作经验,引导他们开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她专门联系了专业的职业规划讲师对新生进行“金坐标”职业规划系列教育,开展职业测试,带着学生在四年当中为实现职业目标积累各种“软硬件”。大四一开始,她逐一跟每个毕业生谈心,了解其就业意向、人脉资源,并根据四年对每个学生的深入了解,给出不同的就业指导意见。06级学生毕业时,98.75%的学生成功就业或考取研究生,仅有两名学生因联系出国留学等原因暂未就业。在毕业典礼结束后,彭海燕老师因为长期的辛苦工作,以及对学生们的不舍,昏到在工作岗位上,被学生们送进了医院。
每年的节假日彭海燕的手机总是铃声不断,学生们的电话、短信让她无暇应接,毕业多年的学生给她寄来家乡的土特产,在出版集团工作的学生来看望她时带来自己编辑出版的书籍,中秋节学生寄来了月饼,到英国留学的学生在第一个圣诞、新年寄来贺卡,在美国留学的学生定期发来邮件问候,学生结婚生子了也总是要跟她报个喜讯……每当这时,春色满园桃李天下的自豪总是荡漾在她的脸上和心中。
3、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普及化
彭海燕在担任人文学院团委副书记和学生党支部书记时,积极探索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各种途径,她结合人文学院的专业特点,开拓创新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的第二课堂活动,大力推动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在人文学院实现全员参与的普及化,带领她的学生们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履行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
2006年暑假,她通过学校挂职锻炼的同事了解到繁昌县新庄小学是一所以农村留守儿童为主的乡村小学,担任学生党支部书记的她结合正在开展的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组织了10名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组成了“新农村支教团”,来到新庄小学开展义务支教活动,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科普教育、安全教育等,受到支教学校、留守儿童及家长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参加支教的学生们一批批毕业了,但支教活动却一届届地传承了下来,并在2006-2008年连续三年被评为安徽省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团队。
2007-2010年春节,彭海燕组织带领大学生志愿者在芜湖火车站连续四年开展“服务和谐春运”志愿服务活动,参与学生200余人,多次受到上海铁路局和学校团委的表彰;2009年、2010年先后两次组织志愿者参加芜湖市“为高考护航”活动;2009年十一和2010年六一期间,分别带领志愿者参加市科技馆少儿科普志愿活动等。因参与地方和谐社会建设表现突出,2010年初在芜湖市首届慈善大会上,她被芜湖市慈善总会任命为全市唯一一支“爱心助老义工队伍”队长。五年来彭海燕共带领全院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达到1200余人次,服务时间累计达31340小时。  
在辅导员这份工作中,彭海燕和她的学生一起喜、一起忧、一起学习、一起活动,在工作中感受到工作的快乐,从学生那里得到了无穷的乐趣和力量,学生的成长进步也让她变得理性、宽容、真诚、积极、乐观、感恩,同时也真正理解了辅导员职业的平凡与伟大,深深地感受到肩上责任的重大!
 
 
 
 
 
让爱走进“春天里”
——蚌埠医学院辅导员王春同志事迹材料
 
一种真情,托起一只只“爱”的翅膀。
一种大爱,传颂一曲曲“春”的赞歌。
“师恩重如山,学生不敢忘,尊敬的老师,我的成功是您给予的支持,千言万语只有化作一声谢谢,您是我一生最敬重的朋友!”这是一个已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留言。
“王老师,我们已经毕业离校,不能与您朝夕相伴,不能经常聆听您谆谆教诲,但是这些年中,您给予我的指导和帮助,使我一步步成熟起来,您永远都是我的好老师,是我一生的好朋友!”这是他中途调离原系改任另一系辅导员时,原班级学生的拳拳心声。
他是谁?为什么能赢得那么多大学生的真心爱戴?
王春,一名普通的高校专职辅导员,一位从教数十载获得了许多荣誉的蚌埠医学院普通教师,在辅导员岗位默默耕耘了十多载,成为学生心目中永远爱戴的严师、兄长和好朋友。
是什么,让他数十年如一日地播洒“春”天般的温暖?
是什么,让他在平凡的岗位上造就出“不平凡”?
 
“春”风拂拂
●胸怀强烈责任心,当好学生引路人
——用爱沟通,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讲求一个“活”字。作为一名辅导员,王春把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正因为此,王春力求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形式多样、学生易于接受的各种活动中,让学生感到如春风拂面,一个个张开笑脸,喜迎悦纳,把思想教育工作如春风化雨、雨露滋润、乃至润物细无声。王春一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率极为重要,首先是必须赢得学生,方法是贴近学生,参加学生的活动,了解学生的一切,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变化。为此,他经常深入到寝室、教室、食堂、运动场等学生活动场所,师生同吃一锅饭,共循一个作息时间;和学生一起参加球类比赛,和学生一起学跳街舞,于是,思想教育和人生引导就在期间穿插进行了,与学生谈心,对学生进行法制纪律教育、文明习惯教育、诚信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个方法很奏效,学生得益,因为摒弃了以说教为主的教育模式,把办公地点“发展”得无处不在,让高尚的思想教育和先进的科学思维在如影随形的相伴中悄悄生根,逐渐内化成大学生自觉的思想和行为。教室、路边、食堂、宿舍、运动场,到处都能看到他与同学谈心的身影。虽然只有一张办公桌,却拥有无数个“聊天室”。为了更好地与学生交流,他开通了手机邮箱、飞信、QQ等,更养成了手机总是24小时开机的习惯。他对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都了如指掌,总是能及时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甚至有毕业多年的学生打电话给他,他都能快速、准确地喊出学生姓名。
作为学生的思想引路人,面对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时,他总是从容应对。他特别善于以重大事件为契机加强学生爱国、爱校教育。担任辅导员期间,在“非典”、“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50年校庆”、“奥运圣火被袭”、“家乐福风波”、“新疆暴力事件”、“汶川地震”、“玉树地震”、“世博”、“钓鱼岛争端”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中,王春都能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出色地发挥了一个经验丰富的高校辅导员处理问题的能力。比如去年中日“钓鱼岛争端”时,他通过召开主题班会、学生座谈会、骨干培训会,积极引导学生牢固树立“理性爱国、成才报国”的理念,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到和谐校园建设中,为大学校园和社会的稳定贡献力量。
——精心引导,学生组织发展工作讲求一个“实”字。作为学生党支部书记,王春一直引导学生要“做人、做事、做学问”,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在学生党建工作中以“早选苗、早培养、早发展”为方针,以新生入学教育为契机,积极引导大学生参加团校、党校学习培训;学期当中,他还多次为学生开展党的基础知识辅导,介绍党的政策和大学生入党的意义,引导同学们树立远大理想和抱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目前全系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的同学已超过70%。以“创先争优”活动为抓手,加强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和培养,多次召开培训会,要求他们真正做到“未进党的门,先做党的人”,指导他们自觉融入到“创先争优”各项活动中,在学生中切实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几年来,经王春老师培养和介绍,已有一百多名大学生和多名教师加入党组织,不断为党组织输送新鲜血液。
——笃学精业,率先垂范做榜样讲求一个“带”字。作为一名教师,王春深知“给学生一杯水,就要自己准备一桶水”的道理。为了做好本职工作,他十分注重加强自身的政治理论学习,始终能够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不断提高思想觉悟水平和认识能力,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把政治理论学深、学实、学透,在真正领会的基础上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去教育和感染学生。同时,他也特别关注专业水平的学习与提高。辅导员工作涉及内容繁琐,专业性很强。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他在日常工作实践中积累经验的同时,注重相关业务理论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近些年来,他多次参加了省级、校级的各类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职业指导培训班,接受专业学习,采用多形式、多渠道及时了解专业发展的新动向、新趋势,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专业化水平。
 
“春”雨潇潇
●胸怀滚烫“热心”,做好学生指导者
——创新方法,在科学的管理中教育人。在真诚爱护每一位学生的同时,王春也非常重视学生事务工作中的制度建设。在校学生处和院系领导的帮助指导下,他召集学生代表在学校相关规定的基础上,先后制定了《学生党员发展细则》、《班级工作定期总结汇报制度》、《宿舍卫生检查评比细则》、《班干每日签到和每周例会制度》、《“奖助困补”评选办法》、《关于学生外出实习的规定》、《综合评估附加分细则》等讨论稿,经学生广泛参与讨论完善后实施,为全系学生工作有序、严谨、公平、公正的开展提供了保障。
他在学校率先搭建起老师、家长、学生三位一体的互动沟通模式,利用开学家长到校相对集中时召开“家长座谈会”,介绍学校和专业特色、大学教育模式、家长在大学生成长中的作用等,并留下个人的联系方式;针对部分家长认为孩子上了大学就完成任务了的思想,他主动推荐专门写给大学生家长的《未上锁的保险柜》一书。为了弥补平时大学生家长很难集中到校的不足,他又积极营造“一支笔,一封信,一片情”的情感氛围,多年来,他共寄出信件数千封,将学生在校的综合表现、获得奖助的情况以及学业的进步情况,以书信的形式寄给家长。而家长们的回信更是字字真切,句句感人。很多家长回信写道,“孩子上学前总是听到大学老师和学生很少见面,全靠孩子自觉,没想到老师您却始终对我的孩子那么关心、那么了解,没想到学校这么重视学生的教育,我把孩子送到贵校真是送对了。”
——狠抓学风,在严格的专业教育中培养人。现代教育专业性强,实践性强,科目量多,覆盖面广,用人单位对学生的专业素质要求高。因此,必须加强对学生的专业素质教育。多年来,狠抓学风建设是王春工作中的重点内容。他严格考勤,随时抽查课堂纪律,对违纪学生及时进行教育;经常召开班会介绍学习经验、学习方法,促进学生们的学习交流。在学生中推行学生干部值班制度,每天都有学生干部督促学生按时起床上课。工作中注意同任课教师加强经常性联系,交流学生情况,及时处理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2002年是王春担任辅导员的第一年,适逢临床医学专业首次招收文科生。绝大部分文科学生入校后对生物、化学等理科课程很不适应,一些学生出现畏难情绪,个别同学甚至萌生退学想法。此时,王春积极采取“谈心疏导、集中辅导、一帮一互助”等办法帮助同学们稳定情绪、建立学习信心,使得部分文科生在学习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其中一位王姓同学更是因成绩优异、表现突出,在当时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毕业前附属医院的相关领导和科室负责人多次动员其留院工作,甚至在其因家庭原因已与某市级医院签订协议后还没有放弃动员工作。王春现在担任辅导员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更是文理兼招,针对文科学生入校后对数学、物理、计算机原理等课程很不适应和畏难情绪,他结合老经验、使用新方法,又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拓展素质,在丰富的社会实践中全面发展人。王春非常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始终强调学生要以专业学习为中心综合发展。通过组织“三下乡”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社区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通过理论学习、讲座、到厂矿企业参观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还多次组织同学们利用假期开展“基层医疗卫生状况调查”、“农村空心村和留守儿童调查”、“宣城市宣州区水阳镇血吸虫病流行区域及钉螺调查”、“安徽益益乳业有限公司和蚌埠卷烟厂企业发展与企业文化调查”、 “安徽省县级以上医院信息化建设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
因成绩突出,王春所担任辅导员的年级曾连续两年被评为安徽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1个班级荣获省级“先进班集体”称号;周晓宇同学获安徽省大学生社团文化节——大学生校园歌手大赛业余二等奖;吴圣和孟龙同学在安徽省大学生艺术展演中分别获得器乐类、书法类三等奖;李路同学在安徽省第四届职业规划大赛中获铜奖;徐威扬等同学组成的参赛队在全省大学生社团文化节荣获街舞大赛金奖;汪蕊、陈艳等6名同学获得国家奖学金;李秒男、翟蕙等5名同学被评为省“三好学生”。
王春非常重视言传身教,努力做一名有特长的专业化辅导员,在工作中做到师生教学相长,共同进步。从事辅导员工作以来,他主持1项省教育厅科研课题,参与1项大学生思想研究课题,参与1项教学改革课题并获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为帮助同学们早起接触科研、了解科研,与相关教研室联系指导学生先后成立“人体解剖学科研兴趣小组”、“机能实验科研兴趣小组”、 “病原学科研兴趣小组”、 “网页制作兴趣小组”、 “交互式心电信号发生器科研兴趣小组”等团队,目前,学生已在各类学术期刊上共发表论文7篇,其中有3篇在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分别获得省三等奖和校二等奖,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
——全程指导,在提升就业“软实力”中成就人。就业是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多年的探索,王春逐步形成了就业指导全程化的工作方法。他认为,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其心理、生理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就业指导应遵循其身心发展规律逐级进行,水到渠成,自然硕果累累。通过多年的跟踪调研,王春发现,专业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就业,但更关键的是心理素质、沟通能力、团结与协作精神和追求卓越的学习动力——即就业“软实力”。因此,王春提出:“分级作业,分步完成,逐级达标,水到渠成”的工作方针。一年级时,了解专业发展情况,了解专业就业情况,让学生爱上这个职业,有了喜爱、有了热爱就会生发不竭的学习动力,学生会更加刻苦努力自然而然就会取得好成绩。二年级时,了解自己,准确定位,让学生在自己选择的专业方向中积极努力,勇于竞争,同时也锻造了学生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保持坚定信念的意志品质,以良好的心态迎接职业的挑战。三(四)年级时,强化专业学习,夯实专业基本功及实践技能。毕业年级加强面试技巧的基本训练,指导学生科学区分就业信息,冷静提炼出适合自己的就业信息,顺利走好人生第一步。
为帮助学生就业,他把每个学生的能力和特长熟记于心,切实做到针对性的指导。2010年面对专科生和女生(占90%)就业难的严峻形势,因指导得当,学生就业目标定位准确,所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就超过91%,年终就业率为100%,比上一年度提高近40个百分点。
 
 
“春”光融融
●胸怀浓浓“爱心”,当好学生陪伴者
王春将师生定位为“亦师、亦友、亦长”的关系,工作时,他是严格的老师;生活中,他是亲切的家长;受挫时,他是知心的朋友。他常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总能从他那里得到无私的关爱和帮助。
对于家庭贫困的同学,他主动提供衣服、被子和现金资助并积极联系助学岗位;对身体残疾同学,他从床铺安排、上下课接送等一个个生活细节给予关心,并通过个别交流、座谈会以及现身介绍等形式帮助他们调整心态,树立自强自立的坚定信念,真正做到帮扶励志。有一名冀姓同学幼时母亲去世,上大学后父亲因车祸丧生,连续的灾难加上继母体弱多病、家庭非常贫困导致他打算放弃学业,王春知道后,多次找其谈心并给予资助,在他的鼓励和帮扶下,该同学努力学习、积极工作,多次获得优秀学生奖学金并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时顺利进入一家市级医院工作。对于心理走入困境的同学,他积极联系有关专家给予疏导,加强与他们的谈心交流,帮助他们顺利克服心理障碍,顺利完成学业。
自担任辅导员以来,王春总会在学生需要时出现,多年来,他已记不清有多少次因为学生生病,深夜赶往医院或是在医院整夜陪护。2003年“非典”期间,有一天他突然接到一名学生的电话,说自己咳嗽、发烧,因为害怕,学生躲在寝室里不敢出门。听到自己的学生在电话里哽咽的声音,王春二话没说赶到寝室,带着学生前往发热门诊检查,经过医生仔细的检查,最终排除了“非典”的可能。走出医院已是深夜,该学生突然对着他深深地鞠了一躬,那一刻王春的眼睛湿润了。虽已时隔多年,但王春老师总是说那个鞠躬让他深深体会到了辅导员的责任、伟大和崇高,是自己得到过的最高的褒奖。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作为一名辅导员老师,王春从未想到自己的无私付出需要学生的回报。可是他却以他的真心真情换来了学生们纯洁的爱戴和尊敬,也赢得了同事的由衷的敬佩。
“他对学生比对他的孩子还认真”,这是同事的感言。
相亲相爱,相伴相学。自从踏上辅导员岗位,王春就以坚定的信念一路走过。正如他自己所说:我为自己是一名辅导员而感到无限光荣,我愿意在辅导员这个平凡的岗位上不懈奋斗!只要能够让家长放心、学校省心,就是我作为一名辅导员最大的开心!
一句感慨,一句誓言,让一批又一批他所执教的大学生走进“春天里”,感受那春天温暖的气息,品味那春天明媚的风光!
 
 
赤诚之心对工作关爱之情为学生
----皖西学院辅导员陈双梅同志事迹材料
 
陈双梅,被学生亲切称为“梅姐”的她,1979年7月生,江苏扬州人,中共党员,2002年7月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怀着对辅导员工作的美好憧憬,于2003年9月从南京调至皖西学院从事辅导员工作。在七年多的辅导员工作中,她任劳任怨,兢兢业业。对同事,她谦和、坦诚。对学生,她富有责任心、充满关爱心。七年来,陈双梅老师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把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相结合,拓展工作领域,创新工作模式,摸索出学生日常教育管理服务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为我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
一、紧扣校情区际,她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引导者
多年来,凭着对教育事业的无比忠诚和热爱,紧扣校情区际,竭尽全力为学生创造最佳的成才环境、最优的学习氛围。
陈老师注重加强理论知识学习,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新思路,先后在《中国电力教育》等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探讨学生就业、贫困学生资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及高校辅导员在学校工作中的角色定位及其作用。
我校地处有丰富历史文化和革命传统的大别山地区,她紧紧抓住这一资源优势,化地方文化为教育内容,贴近实际,以主题班会的形式,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这一核心,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她长期坚持组织学生深入学习理解大别山历史文化和革命传统;利用节假日带领学生走出校门,深入革命老区,开展“参观大别山革命烈士陵园”、“弘扬老区精神、争做时代先锋”等活动。在一次活动总结交流会上,学生杨荣坤曾这样说:“每一次的参观和学习,我们都在感动和激动中度过,它既是对我们当代大学生心灵的洗礼,也必将成为我们今后学习和生活的强大精神动力”。
陈老师牵头举办的“我为六安淠河建设作贡献”系列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也为我校配合当地政府整治淠河工作和改善学校周围环境做出了积极贡献,受到了市、区有关部门的表扬。
二、创新工作方法,她是学生教育管理的行家
在学生工作中,她善于观察并加以合理分析、研究,对不同阶段学生的思想状况和成长特点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教育管理措施。
她将制度建设作为搞好班级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在她的班级管理档案中,学生上课考勤制度、请销假制度、班委工作职责、宿舍管理细则、班级评奖评优办法一应俱全,这为班级的科学、有序的管理提供了制度保证。
每接收新的班级,她首要的工作就是为学生建立基本档案,建立与学生、家长沟通联系QQ群和飞信网络系统等,通过学生基本档案的建立和网络系统的应用,架起了与学生、家长之间沟通的桥梁。2005级学生孟鲤的家长曾这样评价:“陈老师经常主动和我们交流孩子在校学生、生活情况,就好像我们家长时刻在孩子身边,她的认真负责的态度,深深地感动着我们,使我们觉得把孩子放在学校放心、安心”。
她每次召开的新生班的第一个主题班会,都要同学们谈谈在大学四年期间的理想和目标,并认真记录加以整理,成为班级的重要材料,每当学生即将毕业的时候看到当初的承诺和誓言,都感慨万千。
她在班级实行“轮流值班制”,即每天一名普通同学与班级干部共同管理班级。创立“班级日志”,即每天记录班级日常管理情况,然后根据班级日志记录,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认真的答复和解决。此举不仅大大调动了班级所有同学的积极性,而且也增强了班级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
为了加强班级管理,提高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她狠抓“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两支队伍的建设。作为学生党支部书记,她严格把好入口关,成熟一个发展一个,提高了学生党员和积极分子在全体同学中的威信,打造出一批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群众基础好的高素质学生党员队伍;在学生干部的选拔和管理中,她专门制定了一套学生干部选拔方法,在全校首创了“专业、年级联动工作机制”的班级管理模式,最大限度发挥了学生干部的骨干作用,锻炼培养了学生的组织与管理能力,并以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带动学生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良好的班风、学风是衡量班级管理好坏的重要标准,为了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她在班级中组织开展了以理想、信念、成才、培养集体责任感、考研、考级辅导等为主题的学风建设主题班会;开展了“一帮一”结对活动、“新老生学习经验交流会”、“诚信考试承诺签名活动”等,为班级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生在校期间,最关心也最容易产生矛盾的就是评奖、评优、资助和入党。为此,她一直以“公开、公正、公平”工作原则为工作前提,严格按照评选条件和要求为工作主线,所有奖励资助等由班级全体同学共同参与评议为工作机制,切实做好学生关心和关注的奖励、资助和学生党员发展的工作。七年来,她所带的班级在学生评奖、评优、资助和学生党员发展方面没有一起违纪和投诉事件,每年学生对她此项工作的民意测评均为全院第一。
在毕业班就业中,陈老师一方面积极了解学生的就业意向,及时建立“就业意向信息库”、召开就业形势分析会、就业咨询服务交流会、构建就业信息网络系统。另一方面,她与用人单位积极沟通,充分调动自身的社会资源和优势,积极为学生联系就业单位,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学生解决好外出实习和学业之间的矛盾,使学生们圆满完成学业,充分实现就业。由于她富有创造的工作方法和脚踏实地的真诚付出,她所带的班级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她所在的系也因此连续两年受到学校的表彰,她本人也是我校就业工作的一面旗帜。
陈老师在学生工作中的管理方法,不仅将班级管理的井井有条,而且她所创立的“专业、年级联动工作机制”、“一帮一”结对活动、建立就业意向信息库等管理方法在全校得到推广。
三、对特殊学生关爱有加,她是学生解惑答疑的咨询师
陈老师在工作中非常重视特殊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她及时引导帮助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机械0806班王瑞,他是一名转专业的学生,刚到机电学院,他对新的学习环境不适应,上课情绪不高,作业经常抄袭,上课经常旷课,一学期下来出现了几门课不及格的现象。为了帮助王瑞,陈老师主动跑到宿舍,从关心他生活角度出发,以平和的心态和他聊天,帮助他分析学习落后的原因,安排成绩好的同学帮他补习功课。陈老师的负责和耐心,深深地感动了王瑞。王瑞立志刻苦努力,成绩稳步上升,第三学期期末考试取得了班级第一名的好成绩,也获得了学校一等奖学金;及时关怀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机械0402杨玉杰,因家庭遭遇重大变故,情绪非常低落,成绩明显下降,陈老师了解后,毫不犹豫地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拿出部分,资助他解决临时生活困难,积极为他申请各项资助,通过和他坦承的沟通,帮助他树立了学习生活的信心,毕业当年以高分被安徽工业大学录取;及时关爱疏导心理困惑学生。机械0401班张兄利,刚到校时表现出性格孤僻,不服从班级管理,和寝室同学生活作息格格不入,与同学相处矛盾很大,成绩较差。陈老师没有一味地指责和批评他,而是给予了更多的关心和鼓励,并有意识的安排同学与他相处,慢慢的该生心情开朗了,语言也多了,参加集体活动也正常了,毕业时成为班级活跃分子之一。机械0501班的陈丽娟,刚入学时,性格内向,不与同学交往,整天沉默寡言。细心的陈老师发现了这一情况,坦诚和她交流,当得知该生因父亲丧失劳动能力、弟弟患癫痫病、家庭极度贫困后,是陈老师伸出了援助之手,一方面积极帮助其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助学金和安徽省“兴皖育才”助学金,另一方面,帮助她申请勤工助学岗位,使该生顺利完成学业。2009年研究生入学考试,她以403分高分被燕山大学录取。直到如今,她经常和陈老师联系,汇报学习和生活情况;及时批评指正违纪的学生。机械0403王胜喜,因考试作弊而受到纪律处分,曾一度想放弃学业,在陈老师的教育鼓励下,积极参加科技竞赛,经过努力,在省级大赛中获得了三等奖。
四、用爱关怀,她是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
七年来,她一直将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方面发展的人才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心”、“情”、“责任”。她时常对学生这么说:“我是你们的老师,但我更是你们的知心朋友”。
她将“心”字贯穿到整个工作过程中。她用爱心感化了许多迷途知返的学生。一位叫余谢飞的同学,因为误入歧途,欠债达数千元,使自己陷入了危险的境地,想放弃学业,是陈老师的爱心和关心,帮他解决了困难,重新走向了课堂,顺利完成学业。如今该生在苏州工作,正在申请到新加坡留学。尽管毕业三年了,只要遇到问题,他总是打电话请教陈老师。他曾经深情的说:“是陈老师给了我第二次人生,我一辈子将铭记于心”。
陈老师用女性特别的细心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工作、学习、生活甚至情感等方面的问题。2003年新生报到时,有一位叫邱长俊的学生和他的母亲一起到校,陈老师接待了他们。在交流中,陈老师细心地发现,母子俩极度疲惫,询问原因,才知道母子俩是步行50多公里来学校报名的,陈老师当场掏出她身上所有的现金,叮嘱他的母亲一定要乘车回家,并承诺会尽最大努力帮助邱长俊完成学业。陈老师的善良和真诚,感动了在场所有的人。
每次陈老师接到学生求助电话,总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电气0802班的同学们还清楚地记得,该班高平春同学中午11点多钟,突然脸色发白,浑身抽搐,呼吸困难,该宿舍同学立即打电话给陈老师,陈老师第一时间赶到了宿舍。在去医院的途中,恰逢学校周边举办“全国青年赛艇锦标赛”,道路封闭,是陈老师和同学们交替背着该生,以最快的速度送到了医院,使严重过敏的高平春,得到了及时的救治。
机械0401班胡敬波同学突发肾积水,陈老师不顾一切的丢下自己患支气管炎的孩子,在医院为学生不停地奔波,当她返回家中时候,因没有得到很好照顾的孩子病情加重,转为肺炎,看着孩子痛苦的表情,陈老师留下了愧疚的泪水。
“感人心者,莫先于情”,在和学生相处的过程中,她一直以德为先,将自身的良好修养和道德情操作为教育和引导学生的首要前提。陈老师严于律己,言行一致、诚实守信,在她当辅导员期间参加学生活动从没有迟到、早退、缺席。有一次,为了遵守和学生的事先约定,硬是拖着一条严重烫伤的右腿,按时走进了教室;电气0803班田冬宇同学身患重病,需要立即手术,陈老师发动亲友,帮忙联系医院,聘请医生。当家长感激的要送一些礼品时,被陈老师委婉拒绝了。
大学的本质在于培养人才,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人才是辅导员的天然职责。陈老师紧紧围绕人才培养方案,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创造各种条件,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机械04级是机电学院第一届机械专业本科生,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她亲自和学生一起参加课外学术活动,鼓励学生多参加专业设计大赛。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陈老师将家里电视机、电话机、电风扇等送到学生手里,总是带着幽默而又鼓励的话语对学生说:“我家的这些老古董,本来就该退休了,整坏了,正好可以换新的了”,因为她的鼓励和无私的奉献,给学生无限的动力,也带来了累累硕果。她所带的机械04级学生徐香翠、王春余等同学在学校率先获得了全国第二届机械设计创新大赛三等奖和安徽赛区一等奖,为以后机电学院学生获得一百多个国家、省(部)级竞赛奖励奠定了基础。
这就是陈老师,每天都做着几乎是相同的工作:查早操、查课、查晚自习、查学生宿舍……;召开班会、召开班委会、召开座谈会、召开恳谈会……;听学生说、听教师上课、听教师反馈、听家长介绍情况......;了解班级情况、了解宿舍情况、了解学生学习生活情况……点点滴滴,细致入微。在课余时间,经常可以看见,她的身边总是围着一群学生,交流思想、探讨人生,她以其“谦虚随和、知识广博”的独特魅力感染和影响着她的学生,也成为学生心目中“人生中的好导师,生活中的好梅姐”。
陈老师踏实做人、认真做事、感动他人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这些平凡具体的工作、无私奉献的精神,不仅感化着学生,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一次优秀辅导员考核中,学校领导问她:“做辅导员工作,你觉得什么最重要?”。陈老师不假思索地说,是责任心。是啊,正是因为陈老师对待工作、对待学生的高度责任感,换来了不平凡的成绩,赢得了学生对她的尊重和感激。学生们都亲切的叫她“梅姐”。
陈老师用她对工作的认真和对学生的热爱,诠释了一名辅导员的价值内涵,陈老师用她执着热情,谱写了一名普通教师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的不平凡的篇章……。
 
 
 
 
文字交流,让思想教育深入心灵
--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辅导员胡吉芬事迹材料
“辅导员:您好!我实在没有勇气向你说明请假的原因:我想回家,特别想,两个星期来我都在是否退学中徘徊,因为我特别害怕血,每次上人体解剖课或只要提到与血有关的问题,我就害怕,浑身都不舒服。13岁那一年,我亲眼目睹我的同学在学校被刀捅死,就在我班门口旁的楼道口,被别班学生用藏刀捅到了肾脏。第一次见血不是渗出来的,而是喷出来的,就像一桶红漆向下倒,血溅了一米多高的墙,他死了,是肾脏破裂流血过多死的。”
这是刚走上辅导员岗位的胡吉芬老师收到的第一封学生来信。
知道了这个情况后,胡老师就约这位同学谈心。但这个学生言语不多,只是表达了想退学的念头。晚上,胡老师坐在办公室,面对这封信沉思良久,她拿起了笔,给这位同学写回信,用书面的方式,运用生理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与这位同学开展心灵沟通,一来一往有四封信,最终帮助这位同学解决了思想困惑和心理障碍。后来,这位学生不仅顺利完成学业,而且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专升本考试进入安徽医科大学临床专业学习。
胡吉芬老师在这次成功中得到三点启示: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要围绕专业学习进行;二是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心理疏导;三是书面交流是思想政治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法。
1. 书信往来让学生感受辅导员的爱
在胡老师办公室的一个抽屉里整齐地摆放着一摞学生的来信,“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 胡老师深知这个道理,并在实践中践行,对待学生的来信,胡老师认真地阅读,并真心地以书信方式回复,一封又一封手写版的书信让学生感受到辅导员的情真意切,感受辅导员对自己的重视与关爱,辅导员有爱心,学生才能更加爱戴辅导员,在情感中进行思想教育,更在教育中培养情感,师生感情的存在使得教育顺利进行。
刘×同学的身体出现了健康问题,在胡老师的多次鼓励下继续学业时给胡老师写了一封发自肺腑的感谢信。
“胡老师,每次我一有问题,您总是那么积极的帮助我,关心我,我真的很感动。老实说,您是我上学以来最关心我的老师,不管我过去成绩是好或不好,老师都没有像您这样关心我。过去也听说学生和老师可以成为朋友,建立深厚的友谊,我一直很羡慕,认为我的这一生没有这样的命—-我是一个极其平凡又毫无任何特长的普通学生。但自从遇到了您,我的人生就发生了改变,从军训时您喊出我名字的那一刻,我心中便对您产生了很深的敬意,我看出了您对我的信任,从那以后我越来越喜欢您,
我向朋友们讲起您,朋友们都非常羡慕我。每一次您找我,我都特别的高兴,尤其是您在得知我的病情后仍关心我,而且比以前更好,我一直在心理暗暗发誓:有一天我一定会报答您的!”
2.班级日记让沟通不再困难
2006年6月胡老师接任2005级护理专业五个班级的辅导员,当时学生已处在二年级,其中一个班级在一年级呈现出诸多问题,学生对学校对老师表现出不友好态度,
为了动员每一个同学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工作,胡老师依据民主管理的原则召开主题班会,在征得全体同学支持后,采用了班级日记的做法。以寝室为单位(学生寝室绝大多数为六人间),一日一记,周一至周六由学生完成,一人一记;所写内容不限,自愿署名;周日由胡老师来完成,对前六位同学所写的内容做出评价性的答复。不出一个月,班级日记显露出良好的教育效果,两个月后,所有的学生都在班级日记上留下了自己的笔迹。
学生所写内容包括自己的心情记录,反映当下的问题,对学校或班级日常管理的建议等。班级日记成了胡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交流的重要平台。学生之间发生小矛盾,一位学生在班级日记中接收到另一位学生的歉意后,矛盾得以化解。有关青春期的一些话题不方便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班级日记帮胡老师完成。在一些重要时间或特殊时段里,如集体比赛后、毕业实习前,胡老师都通过班级日记来强化对学生的教育引导。
实践证明,班级日记在强化思想教育和优化班级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发挥校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重视发挥校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每期都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内容,每期校报出版后,学生会干部送到每间寝室。胡老师发现学生喜欢看校报,绝大多数学生有认真阅读校报的良好习惯,就针对学生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在校报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她所发表的文章《彼此珍重—浅话同学之间的矛盾》、《我们来安徽医专寻找什么》等在学生中引起良好的反响,获得校报理论类一等奖。
4.剪报让学生读懂辅导员的良苦用心
说起剪报都不陌生,胡老师在上大学期间就有剪报的习惯,工作后,看到报纸上与学生相关的,能对学生起到良好的教育意义的她就剪下来,然后统一张贴在一个本子上,让学生传阅。内容涉及政治理论知识、生活小常识、人物事迹材料、反面案例等,这一工作让学生感受到辅导员的良苦用心。
 
5.校友录里悟道理,QQ群里开班会,飞信群里送祝福,QQ空间里显真实。
网络避免了一些不便当面交谈的尴尬,具有平等的畅所欲言的交谈优势,是辅导员和学生进行交流的良好渠道。每接管新的班级后胡老师即到中国人校友录中建立班级校友录,并指导学生建立班级QQ群,有针对性的就学生关心或需要对学生开展教育引导的话题与学生一起展开探讨。在QQ空间里,胡老师记录自己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通过空间学生更多地了解真实的她,消除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感。每逢过年过节,胡老师通过飞信送出对学生的关心与祝福。与时俱进的态度、喜闻乐见的方式让网络交流在她的工作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生涯辅导,让学生快乐生活
如今大学生漠视生命现象时有发生。这与国家、社会和家庭对大学生的期望极不适应,令人痛心疾首。如何对学生实施有效的生命教育引起胡吉芬的思考。
胡老师于2004年在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中接触生涯规划知识,曾指导多名学生参加省、校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学生冯瑶和王红分别在安徽省第二届、第五届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大赛中荣获省大学生职业规划之星金奖。2008年至今胡老师担任校职业发展咨询中心咨询师,面向学生开展个体咨询和团体咨询,一线的实践经历使她对生涯规划的积极作用深有感触。一个有着科学生涯规划的人,他的人生目标是明确的,他的生活是积极的高效的,他的生命是充满希望的。生涯规划与生命教育追求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人的终生和谐发展,人生价值的实现。利用生涯规划所带来的目的性、积极性、高效性对生命教育产生正面影响,以有效的生涯规划教育为实施途径实现生命教育引起她的关注。为了准确了解这一设想实施的可能性,胡老师开展了为期两年的实验研究。实验研究中举办讲座9次、播放视频资料4次、团体辅导6次、个别谈话51人次、指导参赛5人,并主持2008年度校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开展生涯规划辅导,实现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
为提高自己的职业辅导能力,胡老师多次参加培训学习,2005年11月在广州参加全国部分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学研讨会,2007年10月在武汉参加教育部“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课程演示会,2009年10月在北京参加2009中国就业与职业规划高峰论坛,2010年5月在北京参加职业指导师培训,取得职业指导师资格证。
“职业生涯规划应该从新生入学的第一天开始”,本着这样的教育理念胡老师重视对每位新生的职业生涯辅导,新生来校,她即帮助学生完成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书,并将学生的职业理想纳入与学生谈心、与家长联系的内容中去,定期了解学生规划书的执行情况。为准确地向学生传递职业信息。胡老师利用假期通过深入现场,拍摄照片、与工作人员访谈等方式收集学生感兴趣的职业信息。基层就业是专科生的主要方向,为充分了解基层就业的现状,胡老师积极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暑期基层调研,走访省内省外20余家乡镇卫生院,每逢与医学相关的省、市、校专场招聘会,胡老师便带学生深入现场体会,她的引导帮助学生清楚了自己的努力方向,不空虚、不盲从,对职业的认知让学生为及时就业、优质就业做了准备,胡老师所负责的学生就业率均在98%以上,基层就业率达85%,她本人也被学校评为“2005年毕业生工作先进个人”,并荣获“2006年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工作者”。
 
日常工作,实现量变到质变
“一个学生掉队,对班级来说或许只不过几十分之一,对学校来说只不过千分之一,但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失败的比例是百分之百。”胡老师本着对学生、家庭负责的事业心和责任心,一贯踏实深入地做好辅导员的日常工作。她对自己的要求是:每周一次随堂听课、每周两次深入学生宿舍,每月三次以上与任课教师联系,每学期与80%的学生谈心,坚持与50%以上的学生家长联系,建立贫困生、特殊群体学生档案等。胡老师还特别重视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定期开展心理健康维护活动,通过哲理故事、心理游戏、专题教育活动来引导学生乐于助人、宽容他人、理解他人、同情他人、善待他人、感谢他人。通过“两阶段四单元十六模块”主题班会对学生开展生活学习、理想信念、职业素养、职业指导教育。通过在班级内成立兴趣小组来实现全员参与班级管理。
胡老师坚信量的积累会带来质的收获。自担任辅导员以来,胡吉芬所负责的三届学生中无一人严重违反校纪校规,没有发生突发事件,学生素质及班风班貌得到任课教师、校领导和用人单位的普遍认可,所负责的12个班级中有6个曾荣获校优秀班集体,8个班级荣获校先进团支部。已参加工作的学生中有14人荣获县、市级以上奖励,80余人荣获所在单位各类表彰。她本人也在2005、2006、2008、2011年四次荣获校级优秀辅导员称号。
动手操作能力对于技能型的专科生来说尤为重要,为了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胡老师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由学校统一组织的“小发明、小创造”活动,胡老师所带的班级中有51名学生申报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其中2010年申报的42个项目正在审批中),目前学生中有4人荣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为了更好地开展学生工作,为了让自己不仅是一名事务性辅导员,同时也是一名研究型辅导员,胡老师积极开展学生工作研究,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篇,参编教材3部,参与省级课题一项,主持及参与校级课题两项。
(学生申报国家专利申请书)                
 
 
 
 
爱,让每一位学生在阳光下成长
何хх同学,这位来自潜山农村的男孩家境贫寒,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父亲身患严重的风湿病,哥哥很早就走上社会打工养家,但因长期接触油漆而患有职业病需常年治疗。贫困的家庭导致他长期营养不良,体质虚弱并患有心肌炎,因身体状况和家庭因素,这位学生自卑而又敏感,多次想辍学,胡老师通过实际行动帮助鼓励他,在班级管理中给他展示自己能力的平台,找熟悉的医生免费为他看诊,并在医药费用上资助他,实习就业时胡老师给予何同学特别的关心与照顾,2007年何同学在深圳市儿童医院实习并就业,现年薪近10万,已成为医院的业务骨干,2010年他的哥哥也转到深圳工作,父亲也到深圳生活。
孟х同学,这个羞涩的女生在二年级时股骨头坏死的病情加重,无法正常上课,她的家人来校要求她退学,胡老师反复说服才让家人坚定了让她继续上学的决心,胡老师请专业课老师和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为她补课和辅导,面对每月4000余元的医疗费,胡老师带领班干在校内校外开展募捐活动,并向校爱心基金会申请捐助,在国家资助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向孟同学倾斜,在胡老师无私的帮助和全班同学的努力下,孟同学顺利完成学业,现在省立儿童医院工作,并结婚生子,过着安定幸福的生活。
已经在石家庄一家部队医院上班的王慧每次提到胡老师时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胡老师就像我的妈妈”,王慧还在合肥市口腔医院实习的时候,晚上到胡老师家谈心并过夜,第二天早上胡老师因担心她上班迟到,六点半就起床帮她准备早餐,把水果洗好用塑料袋装好,放在她的包里。当她出门的时候,胡老师看着她下楼,并不停地叮嘱路上要小心。回想这一切,王慧觉得胡老师如自己的母亲般亲切和可爱。
“从事辅导员工作是非常辛苦的,但是我们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位,就应该踏踏实实做好。”这些年,胡老师坚持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成长,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以一颗纯真的心真诚地对待每位学生,用自己的言行感染着学生,用自己的行动激励着学生。从2003年到2011年,整整9个年头过去了,九年的辅导员职业生涯让胡老师从一名大学生成长为一届届学生的知心姐姐。她与其他老师一道,在成就一批批学生的过程中也成就了自己。她坚信这条辅导员之路她一定会满怀信心地继续走下去。
 
 
爱心与责任为学生撑起一片篮天
—芜湖信息技术职业学院辅导员干岚事迹简介
 
1999年9月至今,干岚同志已在辅导员岗位上工作了12个年头。这些年,她付出了许多心血也收获许多快乐。2008年干岚同志荣获芜湖信息技术职业学院“优秀辅导员”;2008-2009年度荣获芜湖信息技术职业学院“优秀共产党员”。她带的班级08文秘(2)班荣获2009-2010学年 “先进班集体”;2008-2009学年有50人荣获学院奖学金;2008-2009学年2人荣获国家励志奖学金;2009-2010学年80人荣获学院奖学金;2009-2010学年9人荣获国家励志奖学金;2008-
2010两年内36人荣获学院“优秀学生干部”和“优秀团员”;2009-2010年1人荣获“芜湖市优秀学生干部”;2008-2009学年1人荣获“芜湖市三好学生”。 每逢节假日,从四面八方寄来的贺卡,短信让她感到无比激动和欣慰。看着历届毕业生纷纷走向社会,成为祖国各行各业的建设者,他们有的在党的喉舌部门勤奋笔耕;有的在教育战线立足三尺讲台,将知识的养分输给孜孜求学的孩子;有的开设了自己的广告设计工作室;有的工作在金融行业;有的从戎入伍卫国戍边;还有的在公安战线为一方平安默默做着奉献。每当想起这些学生她的心里无比甜蜜,也深深地为自己担任一名辅导员而感到自豪。
爱心与责任,让工作充满激情
干岚虽然与学生之间有着较大的年龄差,但她多项兴趣爱好和那充满激情,积极乐观的心态感染着同学们。和青年学生相处融洽,一个活动,一次交流就能和同学们建立友谊交上朋友。她常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师生心与心的呼应。”辅导员老师对学生的爱,应不受外貌,成绩,家庭背景诸因素的影响,体现在走进学生心中,用“心”去爱学生,用“心”去教育学生。对班中学生冷热的关心,饮食的留意,面色的观察,健康的关注都是她工作的范围。她自己在与时代同行时,还努力做到与学生同心。从细节去关注学生,每当接手一个新班时,她总以微笑的神态去面对每位学生,以欣赏的目光去看待每位学生。让学生一眼就看出这位辅导员是平等待人的,给学生留下良好的印象。
           爱心与责任,让人格展现魅力
新生入学面临新环境和新同学,难免会产生不适应和拘束感。干岚在新生报到时就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根据学生的长相,特长记住他们的姓名。学生们都很惊奇她的记忆,从心底涌出一股暖流,深深感触到他们的辅导员老师是用心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的。学生对辅导员老师的信任感,安全感由此而生。善于交流也是她工作的特色,这种交流是双向的,在主动向全班同学做自我介绍时,她风趣地将就读学校,学习年限,读书成绩,在班级担任的职务,人生追求,兴趣爱好都告知学生。把自己的心交给学生,以心换心,在自己学生面前持:人格上平等,关系上朋友,工作上合作,生活上互助,教学上配合的态度。在师生之间她倡导诚实守信,创造良好的育人氛围,让学生在和谐,舒畅,快乐气氛中学习求知,学会做人,在她的带领下同学们感到学习环境轻松愉快,学习成绩明显提高,人的品行也得到升华。由于她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地对待学生,充分信任每一个学生,宽容对待学生的正常错误,注意保护同学们的合法权益,从而树立了她在学生中朋友和母亲的形象,她能倾听到许多学生心灵深处的秘密,同学们亲切地称她为“妈妈”。热爱学生是辅导员的天职,也是被学生接纳的前提。因为爱心能创造奇迹,固爱心也使她拥有不因年龄差距而消减的人格魅力。
          爱心与责任,让管理凸显成效
在工作中干岚意识到光有爱心还不够,还应具备强烈的责任心。辅导员是做“人”的工作,而人的思想是活的,每接手一个班级,她都要仔细翻阅学生登记表,将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做好记录,在寝室,餐厅和同学们拉家常聊天中,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家庭基本情况。自99年以来,在班级建立了独特的《班级日志》,首页上写上辅导员寄语,让每个同学都参与班级活动记录。《班级日志》成为集学生思想要求,学习状况,课余活动,遵纪守法等情况的第一手资料。此外,她还注重把主题班会当做课程来上,题目有鼓舞信心,创优争先增强集体凝聚力的《人人都能成功》《班级荣辱,我的责任》《你受欢迎吗?--学会关心他人》《如何看待校园里的爱情》结合专业课开展《干得好与嫁得好》辩论会,为加强班级文化对学生人格的影响起到了积极作用。在班级管理上班委会是常务班级领导机构,下面还有班级事务评议小组,主要职责是:参与困难学生享受国家助学金,励志奖学金的评定;监督班级评优,评先,寝室管理及班费使用情况等。
爱心与责任,让工作不断创新
    当下在校大学生都是89前后的青年学生,他们思想多样化,个性鲜明,有自己的见地,不宜强制管理。她认识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必须转变辅导员老师的传统观念,要改变以往辅导员老师是班级主宰者的传统观念,要张扬学生的个性,让学生真正成为班级的主人,活动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她考虑到课余之外的空间,完全由学生自己支配,于是就常跑寝室和学生交心,拉近和他们的距离,每进一次寝室都让她有不同的感受和意外收获。年长是她和学生之间最大的差异,为了和时代同轨她对新知识不甘落后,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和学生开展交心活动,她现带的三个班都开通了QQ群,并和相关职能部门也开通了QQ群,还将自己的E-mail地址告诉所有学生,目的是为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而拓展工作途径。在QQ空间里撰写文章或转载文章和信息让同学们共享。为大一新生解除跨入学习新环境的不适,写了一篇短文《大一新生我想对你说》刊登在2008年第24个教师节前夕的《大江晚报》上。她自2004年始,在文化传播系开设了周末影院,自带珍藏的中外经典名著电影,组织同学们观看。不仅弥补同学们未能阅读经典原著的缺憾,而且或多或少提高了同学们自我艺术修养和文化底蕴。
爱心与责任,让学生找到归属
通过多年和学生的相处相交,干岚认识到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每个学生生长的环境决定了他们的性格和个性。对问题学生和离群学生她进行了细致的摸底和排查。最后得出结论:问题学生多生长在缺损家庭,这样的学生自卑,恐惧,猜疑。还有家庭经济窘迫造成学生严重心理负担。对这些学生她主动亲近他们,创造轻松氛围,扑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有意识地安排一些工作以激励的方式让他们去完成。在她这种关怀,安慰,胜过良药温暖润物无声中。这些同学终于把埋藏在心底的“隐私”告诉了想要告诉的人,心里变得轻松起来,同学之间的交流也多了,学习也专心了,很快融入了集体找到了归属感。
爱心与责任,让事业添加动力
辅导员是学生灵魂的工程师,是传授知识和塑造学生心灵的综合体。辅导员的威信来自于学生对她的客观评价。在历届毕业生完成学业走向社会就业信息反馈中,干岚认识到大学三年,关键要抓好大一和大三两个阶段的工作。大一重点是引导学生适应大学学习方法,做好专业课学习计划和毕业后的职业规划;大三阶段除了完成专业课外还要加强社会实践的锻炼。如何正确指导毕业生就业?她首先加强自身学习,查资料,摸行情,分析当前就业形势。根据同学们所拥有的技能,特长当好他们的参谋。并积极带领同学参加芜湖电视台新闻频道第八期《政通人和》大学生就业话题的节目制作。通过参与讨论,分析和专家学者的点拨,使同学们不再好高骛远找准了自己的就业坐标。
干岚在辅导员这块园地里辛勤耕耘着,她深知辅导员工作是基层一线,要面对学生来自各个方面的问题,如果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工作的被动局面。这就要求辅导员尽可能地了解多方面的知识,它不需要“渊”,但一定要“博”。只有这样才能与学生交流时采用相应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指导他们去解决所遇难题。她感悟到辅导员素质的提高,一是更新知识,二是多组织学生活动,在学生活动中培养自己的组织能力,社交能力,表达能力,协调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正是这种爱心和责任---不竭的动力,使干岚在辅导员工作岗位上充满激情地放发出自己的光和热。